3月10日,走進英利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利發展”)位于蠡縣的智慧光伏產業園,只見兩個發貨平臺的十幾個車位停滿了正在裝貨的大卡車。園區外,等待裝貨的大卡車也排起長隊。公司副總裁于波說:“突破了產業化技術瓶頸,我們的新一代產品暢銷國內外,訂單已排到今年10月份。”
在園區的一個智能化生產車間,自動生產線上有序運行著各種工業機器人,焊敷、層壓、裝框、測試、包裝等光伏組件的五大生產工序全部實現智能化。低反射陷光結構技術、選擇性精密摻雜技術、低阻激光圖形化接觸技術……車間主任劉岱一口氣列舉了他們應用的5項核心技術。他說:“整套生產線是目前全球先進的,這使得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憑借核心技術,英利發展正在實現‘王者歸來’。”于波拿起一片光伏電池說,“這款電池采用了N型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技術,是我們2022年研發的新一代光伏電池,擁有35項專利,包括22項發明專利和13項實用新型專利。”
據介紹,以英利為代表的保定光伏產業曾經風光無限,光伏組件出貨量一度排名全球靠前。2015年起,在歐美“雙反”背景下,光伏產業進入沉寂期。2022年初,卸下歷史包袱,重整后的英利發展手握新一代光伏電池和組件的智能制造核心技術重新亮相。
“你知道這兩款產品有啥不同嗎?”于波把一款傳統光伏電池和N型TOPCon光伏電池并排放在一起,記者端詳了半天也沒看出啥區別。
“兩者大的不同在于光電轉換效率。”于波說,“N型TOPCon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效率為25%-25.5%,比傳統產品提高了一點五個百分點,雙面發電量增益可提高10%-30%。對于一個光伏電站來說,增發的電量相當可觀。”
“這一點五個百分點,是我們堅持不懈研發的結果。”于波介紹,自從2009年研發出N型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后,他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其光電轉換效率。2019年3月,他們牽頭承擔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聯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上海交通大學等4家科研院所和7家企業展開攻關,用時3年,突破N型TOPCon光伏電池產業化技術瓶頸,開發出整套集成工藝,建成國內首條示范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全氣候、全緯度實用化。
記者在園區內的光伏技術實驗室看到,隨著太陽能模擬儀不斷閃爍,電腦上顯示出一連串的光伏組件功率檢測數據。一位技術員說:“我們的N型TOPCon光伏組件正面功率625瓦,背面功率500瓦。雙面檢測是我們的一大技術突破。”
據介紹,過去不能在光照下同時檢測光伏組件正面、背面發電功率。沒有背面發電功率數據,雙面發電的光伏組件只能按正面一面功率的價格銷售。為此,英利發展開展技術攻關,并主持編制了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功率測試標準。目前,該標準已作為團體標準被推廣,申報行業標準已經立項。實驗室測試主管王永澤非常自豪地說:“這一標準填補了我國雙面發電光伏組件測試空白,對促進我國光伏技術持續、掌握標準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光伏技術實驗室的墻上掛有“光伏材料與電池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等4個創新平臺的牌子。我國光伏領域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也設在這里。于波說:“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5年多時間,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光伏)主持和參與編制了156項團體、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這為我們今天再度崛起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于波說,2023年,英利發展在技術、市場、品牌等各方面均取得突破性進展:N型TOPCon光伏組件產能達到15吉瓦,連續中標中電建、國電投等多家央企集采項目,光伏組件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推出的海上光伏系列產品和行業超輕薄光伏組件備受矚目。
背景鏈接
保定素有“中國電谷”之稱,電力及新能源產業是全市兩大支柱產業。2022年,該市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群成功上榜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2023年圍繞打造“中國電谷”升級版,該市制定了《支持電力及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二十條措施》,緊跟前沿技術趨勢,實施綠色引領、數字賦能、創新驅動、高端服務四輪驅動,打造光電產業智慧基地、新型儲能裝備產業集聚區等,加快建設全國“碳中和產業之都”。保定將力爭通過3至5年努力,建成電力及新能源裝備領域全球重要的技術研發轉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