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唐山市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爐,為唐山市開創“三個努力建成”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到2025年,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建設取得重要成效,成為承接京津產業合作支撐地,城市群支撐地,生態環境改善支撐地……透過《規劃》的字里行間,能感受到這一重要支撐地正逐漸發力。
在融入京津、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唐山正謀求較大化發展,全力打造繁榮舒服美麗的現代化沿海強市——以促進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協同發展為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以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有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等為重要內容,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城鎮五大體系。
經過大氣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等舉措,唐山市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大改善。這是日前拍攝的唐山市青龍湖公園,藍天白云、綠樹碧水與周邊的城市建筑構成一幅和諧的城市生態畫卷。河北日報記者 趙 杰攝
產業共興,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緊緊抓住的“牛鼻子”。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規劃》中將“加快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擺在了“建設京津冀產業圈一體化的重要支點”的重要位置。
“不能說‘撿到筐里的都是菜’,承接產業轉移不僅僅是單純的空間轉移,而是要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更新換代。”唐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經濟處處長李曄說,通過加快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全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鏈條,才能更準確地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實現強鏈、延鏈、補鏈。
作為工業重鎮,唐山在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堅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容增量,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如何讓這些產業擺脫“單兵作戰”,實現有機結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是關鍵。《規劃》明確開展鏈化升級行動,提升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主要打造精品鋼鐵、綠色化工、綠色建材、裝備制造4條標志性產業鏈,新能源、節能環保、海洋產業、信息智能4條成長性產業鏈,基因技術、類腦智能、空天開發等N條前瞻性產業鏈的“4+4+N”現代化產業鏈條。
為提升全市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唐山實施穩鏈補鏈強鏈工程,加快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物流鏈高效運轉、協同升級。
加快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需加強平臺建設。《規劃》提出,加強建設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和津冀(蘆臺·漢沽)協同發展示范區兩個承接性主平臺,以及玉田產業園、灤南(北京)大健康產業園、京唐智慧港等特色平臺,準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實現錯位共贏發展,并堅持重要突破、深度交融,協同完善與京津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布局。
產業項目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協同創新共同體是產業協同的科技保障。
《規劃》提出,唐山努力建設京津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點,對接京津創新源頭,聚焦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拓展“京津研發、唐山轉化”“京津孵化、唐山產業化”創新模式。
科技開放合作的同時,唐山也正加強科技招商,強化成果轉化服務,不僅加強高新技術項目、資金、人才、機構等吸引力度,還借助京津好的資源,采取“互聯網+技術轉移”模式,推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資源共享,促進技術、資本、信息等要素充分流動。
企業創新能力和人才創新活力,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不竭動力。《規劃》明確將通過加強創新型企業培育,推進產學研用交融,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健全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等方式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通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打造高水平人才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人才培養,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等方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河鋼唐鋼圍繞品種開發、質量提升、設備管理等方面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目前已實現熱軋低合金高強鋼厚度規格全覆蓋。這是日前河鋼唐鋼熱軋事業部職工在成品庫區查看熱軋低合金高強鋼產品質量并核對訂單信息。河北日報通訊員 趙 輝攝
城市共聯,撐起“軌道上的京津冀”
“復興號”列車從北京出發,以350公里的高時速在京津冀大地上馳騁,把越來越多城市囊括進“1小時交通圈”。奔馳涌動的交通大動脈,讓城市群正在京津冀浮現。
對于唐山,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支點,則需補足自身城市發展短板。因此,《規劃》明確從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加強加快城市和縣城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交融發展等方面著重發力。
以城區和曹妃甸濱海新城為“雙核心”,以組團區、縣城和縣級市城區為骨架,以重要鎮為支撐,一般小城鎮為補充……唐山正加快構建網絡化、組團式、開放型的“雙城四副多點”城鎮空間布局形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區域城市的核心空間載體。
“雙城”,即中城區和曹妃甸,是構建唐山城市空間布局的雙核心;“四副”即遷安市、遵化市、豐潤區和灤州市,是唐山市東北、西北、中部地區城市,加快提高經濟實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布局建設高等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著力打造成為唐山城市副中;“多點”即古冶區、遷西縣、玉田縣、灤南縣、樂亭縣、海港經濟開發區、蘆臺經濟開發區和漢沽管理區,加快建成區擴容提質,持續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更好適應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需求,逐步發展成為新興小城市。
以打造新時代指引唐山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中城區為目標,唐山統籌路南、路北、開平、豐南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管理、公共服務綜合化發展,圍繞產業更強、功能更優、形象更美,著力提升人口集聚和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同時以統籌推進重要片區開發建設,優化主城區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將唐山新城、唐山花海、南湖片區、東部片區、河鋼唐鋼南區、城南經濟開發區、京唐智慧港等片區打造為“城市門戶區”“城市后花園”“城市會客廳”“城市更新示范區”“城市轉型指引區”“產城互促融合發展示范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新高地”。
日前,京唐城際鐵路唐山站改造項目完成主要線路撥接施工,該鐵路項目正穩步推進。建成后,北京到唐山的運行時間僅需30分鐘,將構建起京津唐“半小時”經濟圈。
圍繞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規劃》明確提升交通物流服務京津能力,完善與京津冀城市群互聯互通和市域內交通運輸通道,提升海港、空港、陸港功能,構建內外貫通、有效便捷的立體化交通體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京津唐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旅游圈。
城市相連,物流相通。唐山著力提升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優化樞紐場站布局,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區域性物流樞紐,優化物流產業布局,加快推動海鐵、公鐵、陸空聯運和集裝箱多式聯運。同時加快綜合客運樞紐場站建設,推進樞紐集約綜合開發,完善集疏運系統,發展旅客聯程運輸和貨物多式聯運。
共建共享,釋放民生紅利
昔日霧霾鎖城,如今藍天碧水……8月9日,在中共河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美麗河北》圖冊中的兩張反映唐山空氣質量變化的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樣的綠色嬗變,也讓唐山逐漸成為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支點。
協同發展,出發點在民生,落腳點也在民生。生態環境是民生的重要內容。
《規劃》提出,通過開展“藍天”“碧水”“凈土”等行動,保障區域環境和諧,推進生態環境質量共同改善。其中,堅持標本兼治、系統施治,突出區域協同、措施協同、污染因子協同,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削減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協同推進,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以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集中區域為重要內容,強化重要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控,加快推進受污染耕地利用與保護,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利用水平。
與此同時,通過礦山修復、河湖與海洋生態修復、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等方式,統籌開展生態修復,并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有效利用,主要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重要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推進清潔生產,深入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實施重要耗能行業節能工程等。
協同發展的紅利不只體現在生態上,更體現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
根據《規劃》,唐山將從加強教育、醫療衛生領域合作等方面,建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支點。其中,通過加大基礎教育資源引進力度、提升基礎教育資源承載力、深化職業教育共建、推動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等措施,不斷增加民生福祉。同時,搭建承接首都醫療服務功能疏解轉移載體和平臺,引導京津醫療衛生資源向唐山拓展,并強化京津冀檢查結果互認、影像資料共享,推進三級醫院和京津醫療資源開展專科領域合作項目,提升協同專科診療水平。
為推動社會保險順暢銜接,唐山將深化跨省異地就醫住院、普通門診直接結算工作,擴大政策覆蓋面;做好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相關工作;加快推動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跨區域轉移接續,推動與京津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等標準互認。同時對標京津先進經驗,推進全市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并加快與京津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區域內救助政策銜接統籌,推進對象認定、救助標準、信息系統合作共享,加強救助事項協同辦理、資源統籌使用,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