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唐山市區約80公里外,有一個小山村,每年6月,這里栗花飄香。它就是位于遷西縣中西部的白廟子鄉白廟子村。2021年6月,市中醫醫院黨委派出以吳毅偉為第一書記、隊長的駐村工作隊正式入駐該村,展開對口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工作隊中,除了吳毅偉,還有來自市財政局、市資規局、市發改委的同志。面對新環境新工作,吳毅偉一行把了解村情村貌當成入駐后的首要任務。為了盡快掌握情況,吳毅偉帶領隊員白天走訪入戶,深入了解村民急、難、愁、盼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晚上則對搜集到的情況進行分析梳理,努力找尋幫扶突破口。那時,在老鄉家的炕頭上、村里的小路上,隨處都能見到工作隊的身影。數日下來,村里老鄉家有幾兒幾女,村里貧困戶、低保戶家里情況如何,都記在了他們的駐村工作日記中,更印刻在了每位工作隊員的心里。漸漸地,鄉親們與他們熟絡起來,閑暇時還主動找到他們嘮嘮家常。
白廟子村全村1420口人,多以種植板栗為主,一年下來,每戶每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吳毅偉結合之前的走訪情況,加之對醫藥領域的了解,深刻意識到,要想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才是“王道”,發展林下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于是他萌生了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想法。“村里的后山坡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除了種植板栗外,還可以種植經濟作物。” 吳毅偉把想法和村“兩委”干部、村民一說,大家都來了積極性,伸出大拇哥,稱贊他有思路、有闖勁。吳毅偉立即聯系到之前工作中接觸過的中藥黃精廠商,通過進一步接洽,為村民們爭取到最優惠的政策,通過自己擔保,帶動村民們種起了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中藥材黃精。“掐指算下來,等到來年黃精收割的時候,我預計能比往年多收入1萬元錢。” 黃精試驗田種植者,該村村民谷大爺心里盤算著,期待著未來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
在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外,吳毅偉還是一名有著豐富經驗的醫務工作者。他深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在基層屢見不鮮。于是,在他的積極協調下,市中醫院普外科、泌尿外科、肝膽外科、婦產科等科室專家來到了鄉親們的家門口,開展了主題為“醫路相伴、健康相伴”大型義診活動。醫務人員認真接待每一位就診群眾,耐心細致地提供專業咨詢,悉心講解病情,提出治療建議。“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教授級別的服務,真是方便又放心。”參加義診的村民們贊不絕口。此外,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協助該村村民前往市級三甲醫院看病,并幫助解決看病過程中產生的掛號難、找專家難、取藥難等一系列問題,受到當地干部及群眾的一致好評。
在日常工作中,吳毅偉帶領的駐村工作隊始終秉承“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這一理念,時時刻刻心系群眾。他和白廟子鄉黨委書記韓立新合計著,持續開展義診活動,并準備將白廟子鎮衛生院納入唐山市中醫醫療集團,讓白廟子鎮的老百姓不出家門即可享受到市級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和健康服務。
工作隊駐村以來,無論是國慶節、春節等重大節日,還是平日里,都不忘前去困難黨員、群眾以及軍烈屬家中進行走訪慰問,聯合愛心企業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慰問金,讓這個小山村一次次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關懷,更增進了駐村工作隊與當地群眾的魚水之情。除此之外,在發展新黨員、公路建設、小廣場建設、疫情防控等工作上,吳毅偉帶領工作隊積極參與管理、建設,指導村“兩委”的日常工作。他們不計個人得失,自掏腰包購買辦公用品,自行開車往返于市區和鄉村,為的是能更高效率、更高質量地為這個封閉的小山村帶來溫暖的援助和新的發展理念與發展活力,讓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開花。
陽春三月,萬物勃發。吳毅偉帶領的駐村工作隊又準備從教育和美麗鄉村建設方面著手,繼續在幫扶路上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