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安服務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歷經了23年實踐探索發展,已初具規模,多年來,在政府和行業協會的監管和推動下,保安公司迅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保安服務業在維護社會治安和公共秩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與發達國存在較大差異,不能完全滿意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的安全需求。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針對當前保安產業規范與發展的各種問題,專訪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從事保安研究的朱得旭。
保安業亟待走向市場化
朱得旭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訪時說,中國擁有13億人口,保安市場存在巨大潛力。據相關統計表明,中國保安年產值達400億元人民幣。中國目前有從事安保、人保的保安服務企業約2300家,從業人數110多萬人;從事技術防范的保安服務企業約1萬多家,從業人員20萬人左右。特別是為創建平安中國、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將促使保安業入一步發展。
朱得旭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就入一步發展保安服務業已達成共識。目前保安業在立法、監管機制、經營范圍和服務領域、企業管理、規模實力、職業化程度、自主創新、行業組織、教育培訓以及市場秩序等方面都還不容樂觀;“政企不分”的保安行政管理和運行機制阻礙了保安工作市場化的發展,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制約了其深滲透健康發展。我國保安業亟待走向市場化、職業化和規范化,這是法治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現有保安業的法律依據和行業標準主要是公安部制定的一些規范性文件和部門規章。另外還包括《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專職守護押運人員槍支使用管理條例》、《物業管理條例》和地方保安法規中的相關規定。近年來出臺2006年3月1日實施的《保安培訓機構管理辦法》。2006年6月1日起將實施《保安服務操作規程與質量控制》和2007年1月1日起實施的《保安員國jia職業標準》。而各種法律規章之間有沖突,各部門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往往制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規范。目前,《保安服務業管理條例》正在審議過程中。
保安機構設置混亂,管理理念陳舊和管理機制僵化,重短期經濟行為,無長遙規劃。保安公司的設立也是依公安局按塊設立,實行地區性壟斷,畫地為牢,各自為政。公安機關內部多頭組建和多頭管理保安服務公司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保安服務企業回口不明甚至明回暗不回,有些地方或回口辦公室或歸治安部門或經保、內保部門等。
保安產業需形成正規體系
保安產業仍沒有形成統一的保安員學歷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全國也只有幾所中專或大專院校開設保安專業,正規的職業培訓機構也為數不多。
保安業在國外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據統計,自1950年以來,全球保安行業的營業額持續上升,從1992年至2003年,全球保安行業的營業額翻了一番。我國的保安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逐步邁向穩定發展的軌道,應該說保安服務業涉及到國民經濟等各方面,其蘊藏著巨大、潛在的市場和商機。